9、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0、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⑵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⑶ 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⑷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⑸ 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11、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1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备:求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13、《隆中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14、在《隆中对》中,作者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如果觉得《《隆中对》问题探究》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 隆中对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