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实与虚幻的对比
《凡卡》一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以写信前后凡卡的心理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这两部分也有着鲜明的对比。
1、神像与楦头的对比:
在圣诞节的前夜,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去做礼拜。这是富人们的欢乐之夜,而这时的凡卡却提心吊胆地跪在作台前,准备给爷爷写信。“他提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神像是用来为人祈福的,但它为什么只保佑像老板他们那样的富人,而对凡卡没有丝毫怜悯呢?楦头是用来制鞋的,可老板却用它来砸凡卡的头,怎不让人触目惊心?
在这里,神像和楦头形成对比,突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富人可以为所欲为,穷人却是走投无路。
2、无望与希望的对比:
写完信,凡卡又写了一个没有地址的信封。这时,他破皮袄都顾不上披就跑到街上,把信塞进邮筒,他多么希望爷爷早点收到信,来接他离开这个“火坑”。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梦见爷爷正在念他的信……
显然,这是一封无法投寄的信,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然而,即使爷爷收到他的信,也无法来接他回去,因为,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像爷爷这样孤苦伶仃的穷老头儿,不可能改变可怜的凡卡的命运。这似喜实悲的结尾,以冷酷的无望与甜蜜的希望形成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凡卡命运的同情和怜悯。
3、担心与满意的对比:
文章的开头,写了凡卡写信前提心吊胆的心理活动。他担心老板会突然出现,楦头会再一次落在自己的头上。他“叹了口气”才开始写信。文章结尾,“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当他寄出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去、做梦……
文章以“担心”开头,“满意”结束,前后的心理变化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让读者预感到,不等梦醒,更大的噩运将会再次落在这九岁孩童的头上。命运为什么对这穷苦孩子如此不公?首尾反照,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发人深思。
契诃夫不是一个革命者,但他关心人民生活,深切同情劳动人民。他的作品反映了旧社会的种种丑恶,有助于人们了解并憎恨那个罪恶的制度。他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凡卡》中对比的运用,可算是一个突出的范例。
如果觉得《《凡卡》中对比的运用》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 暂无联系方式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 小学语文学习 - 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