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培训之家学习辅导语文学习初中语文学习七年级语文辅导《童趣》教学案例

《童趣》教学案例

01-04 http://www.pxzj8.com 七年级语文辅导 人气:471

《童趣》教学案例为http://www.pxzj8.com整理发布,类型为七年级语文辅导,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七年级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 初中语文学习 - 七年级语文辅导的文章。 正文: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 胡明道       师: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生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 3: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

  生4: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师: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⑴ 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⑵ 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⑶ 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 (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

  (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超标了。

  师: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 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⑴ 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⑵ 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⑶ 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师:(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生8:“张目”的“张”可译为“睁大”。

  生9:“故”可译为“所以”。

  师: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生10:(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生11:书下有注释呀!

  师: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2: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及“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是“像雷声”的意思。

  师:太聪明了!你这可叫做“反推法”吧!

  师 :(第3段接力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来细细观察”。

  生13:我按今天的习惯,给它加了字。

  师:哦!又发现了一个“加字法”。

    刚才,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虽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却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虽有“方法”的预设,却让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当然 :“插言”、“拨问”在这里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师: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

   ⑴ 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⑵ 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⑶ 他的“趣”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师:现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14: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癞虾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拧成绳子,十丁了它几十下,可能又捡了块石头,打了它几下,才解恨,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师:哦!你比原文想像得还要丰富。

  生15: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虾蟆形容为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师接言:对!只见那“庞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树”向这边横压过来了!

  生16: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一句。

  师:这不是很无聊吗?

  生16:不,我觉得作者很独特,他创设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还有孩子的趣味。

  生17: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不过我补充一点,他鞭打癞虾蟆,还表现了他的天真、单纯、善良。

  生18:我也喜欢“徐喷以烟……”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这还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幼稚。

  生19: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一句,这句既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写了神态。(师:怎样的神态?眼珠动了吗? )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师:真不简单,大家自主地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吧!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师:还有新问题吗?对了,“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还未解决哩!这样吧,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探究。

   ⑴ 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⑵ 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

  师:你不能吗?

  生20:我们功课很多。

  生21: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生22: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 )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 (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像”。

  生24: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像力。
  生25: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趣”。

  生26:想像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

  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生27: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

  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生28: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生29: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及情感的沟通: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着的文本,是与他人的对话沟通。)

  师: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像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  

  师: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如果觉得《《童趣》教学案例》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 教学  七年级语文辅导,七年级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 初中语文学习 - 七年级语文辅导

5 6 7 8 9 1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