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大)过矣。
2、吾尝终日而?(苦)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大)异也,善假于物也。方括号中的词是学生加的,他们认为加一个字,作者所“说”就显得客观而不绝对,让人能接受,也符合事实。
文中有三处知识值得推敲:
1、积土成山,风雨不一定兴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不是因为蚓的用心专一;
3、蟹六跪而有二螯,却寄居于蛇蟮之穴,不是它们用心浮躁,而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我又问学生,发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是那个时代科学不发达所造成的。可以说学生的修改切中要害,对知识点的怀疑有理有据。通过质疑解疑,学生既弄懂了课文,又获得了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们当了一回伟人的老师,懂得了彼时是真理,但到了此时却不一定是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成功的喜悦和深深的感悟鞭策学生去探究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
二、通过分析论证,培养学生善于发散和聚合的思维能力
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如果只有集中或发散,那么看这个问题的角度就会出现偏斜或从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而发散思维能让你变革思维的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有跳跃地去看待问题。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二者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中。因为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知识经验,可以说都是最终通过辐合思维获得的。在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如果离开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散思维的灵活性便失去了出发点。另外,即使利用发散思维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各式各样的方法,但哪一个最好、最科学,最终还必须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方可作出决定。可见,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如同创造思维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既能利用发散思维,又能利用辐合思维,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劝学》从体载上来说是一篇说理性极强的议论文,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比喻进行说理。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文章的论证层次,我又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证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为了弄懂第一个问题,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味文章中心论点的妙处。“学不可以已”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好呢?学生经过一番思索,便归纳出如下内容: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也是不能停止。中心论点包孕的内蕴弄清了,再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三个段落的内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就轻而易举了。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经过反复的争鸣和讨论认为:第一自然段中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句是从正面设喻并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的;第二自然段是从反面设喻,“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假马与舟楫等等,说明学习能产生弥补不足等巨大的作用。第三自然段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是从正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从反面来设喻;而骐骥和驽马、“舍”与“不舍”、“不折”与“可镂”是从正反对照来设喻的。这种正面与反面以及正反对照多种方式的比喻说理,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蚓和蟹等等是从正反设喻来说明学习专心致志。作者在设比喻时,将道理寓含其中,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而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第二自然段。有的由一个比喻设喻引出道理后,而引出另一个比喻,再用另一个比喻来进行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经过一番质疑解疑的热身运动后,学生对课文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这符合人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规律。
结束课文时,同学们感觉到学习此文比学习其他课文有趣,因为他们发现名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他们能勇敢地为古人修正错误,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且学习古人这种散文文化的论说文章,既要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要了解行文的特点,如果采用质疑的方法来读,就既能体察古人的思想深度,又能看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还将知识点落实了,真是一箭三雕。
由此,我深深感到,作为老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会思考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就是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里,学生不受约束,与同学讨论问题,老师不但不会批评,反而会给予鼓励,所以能畅所欲言,碰到问题还能互相启发,在质疑决疑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花。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如果觉得《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思迸出智慧花──《劝学》教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 教学 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高中语文知识点,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