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培训之家学习辅导语文学习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

01-04 http://www.pxzj8.com 九年级语文辅导 人气:8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为http://www.pxzj8.com整理发布,类型为九年级语文辅导,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九年级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 初中语文学习 - 九年级语文辅导的文章。 正文: 执教:辽宁省大连市育文学校 崔新月
点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晓春       时间:2006年9月18日星期一

  班级:大连育文学校九年七班

  音乐铃响起,学生一齐背诵古诗《卜算子·咏梅》,有学生将“更著风和雨”句中的“著”背成 zhù。

  师:刚才课代表领着大家背诗,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背诗的时候要把标题和作者也说出来,二是大家背错了一句话,是“更 zhù 风和雨”吗?

  生:是更 zhuó 风和雨。

  师:对,是更 zhuó 风和雨。“著”是什么意思?

  生:遭受,通“着”。

  师:很好,大家一起说一遍!

  生:遭受,通“着”。

  师:现在大家把这首词再背一遍,好吗?

  生齐背。

  师:好了,今天我们讲新课。请看大屏幕!

  师:这是一条来自辽沈晚报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为教育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时18分,辽宁省14个市将首次统一鸣响“国耻日”警报3分钟。沈阳市国防教育办主任林跃进说,“以前依照惯例,沈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鸣响警报,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如抚顺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是时间、方式并不统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统一在当天晚上9时18分鸣响警报。”

  师: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今天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正好要学习这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历史的巧合更加激励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东北三省的地图,这是大连,这是沈阳。谁能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生沉默。

  师: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件了?

  生欲言又止。

  师:想不起来,不敢说?哪一年?

  生:19……

  师:前面已经说过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那么算一下?

  生:1931年。

  师: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师: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抛出了“三日亡国论”:“到现在他(指日本),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这是他在1934年8月27日的一个讲话。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大公报的社论写的。当时还有这样一些言论:“我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也发表演讲:“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国联,相当于今天的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叫做国际联盟。当外族入侵的时候,国联能为你伸张正义吗?不可能。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生哄笑。

  师:这些都表明在当时一些人心中有一种悲观情绪,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这一天是1934年的9月25日,两年之后的9月25日,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中国文坛从此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实在这个时候,先生的身体已经患病,但他仍然顽强地用笔作武器,与敌人斗争,唤醒中国人的良知。

  生神情肃穆。

  师:现在大家听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听的时候注意,一是要注意一些字的读音,二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听录音。

  师:好。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些字,要读准字音,一起读!

  生:读“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脂粉”。

  师:很好,非常准确。再大声读一遍,好吗?

  生再读。

  师:说说下面的词什么意思?

  生: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用谎话骗人。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反驳对方观点的,所以叫做驳论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驳论文的知识。议论文有三个要素,是什么?

  生:论点、论据和论证。

  师:论证的方法有什么?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师: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论证方式。表达方法和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但是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却不一样。论证方式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师:那么,对方的观点写成议论文,有什么要素?

  生:还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师:哈哈,是啊。那么,我们反驳对方的观点,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

  生:可以反驳论点。

  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据。

  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证方法。

  师:对。

  生:(露出不解神色)怎么反驳对方论证方法?

  师:比如说,我说只要你努力,就能考上重点高中。这个论点对吗?

  生:对。

  师:然后我举例论证,你看某某人,经过努力就考上重点高中了。这个论据也是对的吧?

  生:对。

  师:但是我的论证确实是错的,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仅有勤奋和努力就够了吗?

  生: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师:对,所以,用刚才那个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本身就是错的,论点自然站不住脚了。

  生:明白了。

  师:下面大家看文章的第一二段,看作者摆出了对方的什么论据和论点?

  生:(自读课文片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时候,走廊另一头的音乐教室传来一个班级的合唱声:“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师:是啊,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里,从1940年开始的一百多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历史上最屈辱的时代,一块块富饶的土地从祖国分割出去,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歌曲: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是闻一多的诗句,《七子之歌》,从1999年开始传唱的是这首《澳门》,还有别的地方,包括我们大连的旅顺口。这七子,是祖国的七个孩子,是七处被分割的国土。国土沦丧,人民饱受欺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国人可能就丧失了自信力,所以有了大公报的社论。那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生: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生:不久,只希望“国联”。

  生: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师:由这些论据得出了结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似乎无懈可击。那么作者怎样反驳呢?看文章三到五段。这一部分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师:那我们有什么呢?

  生:有他信力。

  师:对,我们曾经有过他信力。所以,对方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错误的。对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实,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偷换概念呢?这其实是作者的讽刺艺术和幽默语言。这就好比甲同学说乙同学:你真不像个好人,我马上对甲同学说,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他本来就不是好人!

  生大笑。

  师: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四五两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我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了自欺力,总之不是失掉了自信力,所以,对方的观点是错的。

  师:看文章第六至第八段,看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提出那些论据来证明?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生:(自读课文片刻)论点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对了,也就是说,对方所说的失掉了自信力的中国人只是一小部分,是片面的。还有很多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对方犯了──

  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师:对。论据是什么?

  生: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师:那么请大家概括一下,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人?

  生: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勇于奔走呼号的人。

  师: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呢?

  生:被摧残被抹杀。

  生:历史上没有记载。

  师:历史为什么没有记载?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念注释)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师:是啊,比如清史。

  生:是爱新觉罗氏的家谱。

  师:历史只是把那些帝王将相需要的材料记录下来,所以有些研究历史的人不仅研究正史还要研究──

  生:野史。

  师:一些真正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东西往往存在于野史之中。鲁迅也从一些野史之中读到了民族的脊梁。看最后一段,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生:已经死去的人。

  师:哎呀,凡是有自信力的人都死去了?那么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生:指的是社会的底层。

  师:很好。或者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的革命人民,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生:有良知的民众。

  师:所以,我们无法忘记,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是无数普通的民众,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抗日热情,在敌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有效地牵制了敌军的深入。同时,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退了侵略者。

  师: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些,现在我们回头看一下本文的结构。作者首先摆出对方的论据,由这些论据得出结论,是什么?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作者是怎么反驳的?

  生:我们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

  师: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是什么?

  生: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然后开始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好了,作者的思路就是这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作业是完成练习册的基础知识和第一个阅读段。下课!


【点评】

               我的一点看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晓春

  我体会,鲁迅先生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谬论,思路是这样的:

  先把中国人分成两类。

  一类是“状元宰相”们,他们早就失去自信力了(有事实为证)。已经没有了的东西不可能再失去,所以“失去自信力”的说法,对这类人,根本无从谈起。
这是从大前提入手进行反驳。你的大前提是错误的,后面的推论当然是错误的。这不是偷换概念,也不是简单的幽默手法。

  第二类人,“中国的脊梁们”,则从来就没有失去自信力,只不过他们不在台面上,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这里采用的反驳方式,一是揭露对方的逻辑错误(以偏概全,不完全归纳),二是摆事实(自古以来……)。

  崔老师这课书的讲法既有思想教育,又有语文知识,我觉得是比较好的。背景介绍,尤其必要。

  如果我来讲这课书,我还会在最后设计一个反驳练习:

  日本小泉为参拜靖国神社辩解,其论点主要是两条:

  1、参拜不参拜是日本的内政,别人无权干涉。

  2、参拜是为了祈祷和平。

    请学生予以反驳。

    这个练习与课文内容和表现形式都结合得比较紧,又有现实意义。 如果觉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 教学  中国人  九年级语文辅导,九年级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 初中语文学习 - 九年级语文辅导

5 6 7 8 9 11 13